-
张家港玖隆物流园省级示范助力招商引资新高度
张家港市玖隆物流园近期获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进一步提升其在长江三角洲的招商引资竞争力。江苏省发改委首批认定该称号,突显园区在服务创新与资源整合方面的卓越表现,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这一认可强化了本地产业聚集效应,持续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关注,推动现代物流生态优化。 一、荣誉积淀提升品牌公信力 玖隆物流园自发展以来,已积累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包括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国家5A级物流企业资质等。2014年园区连续获得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及中国服务业500强评价,展现其在行业内的引领地位。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评定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涵盖园区设施先进性和服务标准化水平。该成就不仅巩固了其在江苏省物流网络的核心地位,还为后续市场拓展奠定了强实基础,避免了单一荣誉依赖风险。 二、功能集成优化一站式服务体系 园区依托“五大中心、六大平台”架构,形成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金融服务、保税物流和期货交割等多元功能模块。五大中心涵盖信息管理枢纽,推动物流智能化升级;六大平台则强化资源协同,实现供应链无缝对接。该体系有效支撑入驻企业超过1400家,提供全天候运营保障。在设施建设上,园区采用绿色环保标准,确保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并通过国际认证提升了区域服务水平。作为核心业务平台,玖隆钢铁物流有限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物流竞争力。 三、期货交割推动仓储管理跃升 玖隆钢铁物流有限公司近期获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为热轧卷板交割仓库,这是郑州商品交易所、黄河大宗商品交易所合作后的延续成果。该指定强化了仓储业务的监管合规性,推动库存管理精细化与成本优化。在服务层面,此举提升了园区在期货市场的参与度,吸引更多金融机构介入,带动本地商品流通效率。期货功能整合避免了传统物流弊端,促进张家港市成为大宗商品交易枢纽之一。 四、规模配套确立行业标杆地位 园区地理位置优越,连接长三角经济圈,在规模上已建立全国领先的钢铁物流基础设施。通过弱化数据指标强调综合效益,其高效运营支持了钢材等大宗商品的快速流通,年交易额实现稳定增长。配套服务如金融支持和保税机制,扩展了入驻企业合作空间。对比国内同类园区,玖隆物流园在功能完备性上处于前列,强化了江苏省在现代化物流领域的示范作用。 五、未来发展与区域协同展望 省级示范称号将持续深化招商引资策略,助力张家港市打造世界级物流产业集群。园区规划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跨境物流协作,并通过政策响应优化营商环境。长远看,该晋级将带动就业增长与技术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可持续动力。地方产业协同机制预计提升整体供应链韧性,确保园区在绿色物流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2025-08-27
-
张家港口岸创新检验模式拉动招商引资经济腾飞
张家港口岸通过革新多港分卸联合检验机制,显著提升大宗散货进口效率。该模式不仅带动2017年货值同比增长14.5%,还强化了区域招商引资竞争力,推动港口经济快速扩张。江苏检验检疫部门运用前沿技术优化流程,为贸易企业节约成本、缩短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一、多港分卸物流体系加速国际贸易转型 近年来,张家港口岸大宗资源类商品进口需求激增,如铁矿、大豆和煤炭,驱动物流创新。传统小型船舶运力有限,难以满足增长需求;国内货主转向大型巴拿马或好望角型船,利用沿海港口减载解决长江航道水深约束。多港分卸应运而生,成为高效低成本运输方案。据权威数据显示,江苏港口网络连接多个省份关键节点,促进物资高效流转。这一模式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支持中国开放型经济深化发展,为后续招商引资奠定坚实基础。 二、跨区域协作机制夯实一体化大通关 江苏张家港检验检疫局整合职能和技术优势,打造“检港同行”平台,与省内外多个港口签署合作备忘录,构建“达海通江、多港分卸”的区域一体化体系。例如,与连云港、舟山等沿海港口协同减载货物,优化通关流程。2017年多港分卸业务覆盖十多个港口,涉及超800万吨减载货物,实现区域经济互联互通。该机制通过资源共享,缩短货物周转时间,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并吸引外商加大投资,推动张家港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港口崛起。 三、智能化监管模式提升检验效率与准确性 江苏检验检疫部门引入风险分析和诚信评估理念,依托电子信息化手段,建立动态检验监管机制。其中,进口大宗散货的计重方式从传统水尺转向统一料斗秤技术,优化铁矿和煤炭检测程序,显著提高短重检出率。2017年,张家港检验检疫局查获超比例短重案例数万吨,为数百家企业节省大量滞港时间,挽回经济损失。监管创新确保卸货及时性,最大化维护企业权益,助力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地。官方报告显示,该模式增强检验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成为全国口岸示范样板。 四、规范化检验环境促进行业自律与诚信 为培育健康贸易生态,江苏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推广数据实时传输和视频监控,搭建“多港分卸港口鉴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设定企业准入门槛,实施自动叫停机制,提升企业守法、诚信和自律意识。例如,企业主动承担义务,保障检验数据真实可靠,形成良性监管循环。该做法在江苏检验检疫系统领先应用,支持进口大宗散货安全可控,并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力。2017年数据显示,环境优化直接推动进口增长,为企业节省巨额成本,巩固港口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五、创新模式驱动经济综合效益凸显 张家港口岸多港分卸联合检验新模式,已助力区域经济释放显著潜力。其缩短物流周期、降低运营费用,为外商投资创造优越环境,加速形成大宗商品集散中心。长远看,该创新可复制推广至其他港口,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江苏检验检疫局将继续深化改革,确保模式可持续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最终实现港口经济与全球贸易的双赢格局。
2025-08-27
-
张家港引航服务能力提升助推招商引资战略实施
张家港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关键港口城市,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战略吸引全球航运资源集聚,推动引航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张家港引航量显著攀升,服务能力全面增强,有效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江苏省外向型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港口地理位置与战略地位突出。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出海口,是长三角地区核心港口之一,拥有天然深水良港优势。该市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不断完善港区基础设施,提升船舶通航效率。多年来,张家港港务部门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对接国际航运网络,使其成为连接内陆与海外的重要枢纽。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吸引了包括欧美、东南亚等多地区企业加大船舶停靠量,进一步巩固张家港在区域物流链中的中心地位。 二、引航业绩呈现多重亮点。2015年,张家港引航总量实现显著增长,载重规模刷新历史记录,接近3亿吨水平,同比提升超过一成。其中,大型船舶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处理船长290米以上大型船舶的数量大幅增加,同比上升近五成;吃水较深的重载船舶处理量也快速提升,同比激增近八成,充分展示了港口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的实力。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张家港持续引进先进引航技术和船舶管理系统,优化码头作业流程,降低船舶周转时间。同时,结合招商引资政策,张家港积极引入国际航运服务商,推动船舶进出港量连续增长,有效缓解长江航道拥堵问题,提升整体航运效率。 三、经济贡献与社会效益显著。引航量的持续高增长为张家港及周边城市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2015年,张家港港口对区域生产总值贡献度提升,带动了包括船舶维修、物流仓储、进出口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例如,苏州市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因航运成本降低,出口订单同比上升。此外,大型船舶的增加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如环保材料和智能装备领域项目落地加快。社会效益方面,张家港港务部门加强安全监管和环境管理,确保零重大事故记录,港区生态保护措施获国家认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招商引资成效进一步显现,张家港吸引了包括欧盟、东盟多家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强化全球供应链协作。 四、基础设施优化与国际认可度提升。面对船舶大型化趋势,张家港加大港区升级投入,完成了一系列扩建工程,包括加深航道水深、增设智能化调度平台等。2015年,张家港投入资金更新引航设备,如卫星导航系统和自动化锚泊装置,有效处理吃水要求高的船舶。在国际合作方面,张家港港务部门与新加坡、荷兰等航运强国签署服务协议,共享引航标准和风险防控机制。此期间,张家港连续获得国际航运组织评级提升,服务品质赢得全球客户好评,显著提升了中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五、未来发展规划与挑战应对。展望后续发展,张家港明确以科技创新驱动港口现代化,计划推进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在引航领域的应用。例如,结合招商引资引入更多绿色船舶项目,减少碳排放强度。挑战方面,张家港港务部门正着力解决长江季节性通航难题,加强恶劣天气应对能力,确保引航服务稳定可靠。总体而言,张家港引航工作的成功经验将为长江经济带其他港口提供参考,推动中国整体航运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2025-08-27
-
张家港招商引资创新高助力知识产权管理新突破
张家港市在招商引资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迈出坚实一步,市科技局消息指出,经过近两年积极培育,本市成功实现国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零的突破,共有5家企业获此认证。这显著提升了本市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国家知识产权贯标体系源于国家相关部门推出的标准化框架,旨在规范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全链条管理。张家港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制定专项培育计划,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与服务。相关政策强调企业需建立系统化、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以减少知识产权风险并提升创新效率。张家港作为制造业重镇,历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推动了贯标工作与企业转型相结合。 二、获评的5家企业分别是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合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张家港固耐特围栏系统有限公司、江苏金陵体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和张家港富瑞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富瑞特装作为首家由认证机构直接认证的企业,其经验可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这些企业来自机械设备、体育器材和特种装备领域,体现了张家港市支柱产业的实力。认证过程中,企业需完成自我评估、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等步骤,耗时近两年时间,确保管理体系符合国家标准。 三、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的核心好处在于实现管理流程化和长效化,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侵权风险,并优化创新投入产出。张家港市出台的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提供多元激励机制,如对贯标备案、省绩效评价达标、第三方认证通过以及省级先进企业给予积分奖励,这些积分可用于税收减免或政策支持。实践表明,贯标可增强企业技术壁垒,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吸引更多招商投资。 四、展望未来,张家港市将继续深化贯标体系推广,计划拓展至更多中小企业,并强化与企业孵化器合作。这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为国家创新战略贡献地方力量。通过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本市有望成为知识产权密集型区域典范,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打造持久优势。
2025-08-27
-
苏州创新引擎:从管理服务转向驱动科技改革
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浪潮中,苏州正以政府角色转变为突破口,推动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旨在从源头上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这一变革不仅优化了创新创业生态,还强化了招商引资效能,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全文聚焦苏州政府服务转型的具体路径、实践成效及未来方向,强调体制机制重塑对激发内生创新动力的根本作用。 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源于全球化竞争新趋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亟需通过源头改革打破制度瓶颈。苏州结合自身产业基础,率先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聚焦科技创新主体需求。以区域实践为例,苏州自2019年起依托自贸试验区深化制度创新,通过减少行政干预、优化政策供给,为创新者提供高效服务保障。这些举措旨在消除制度性障碍,促进资源高效流动,确保企业主体在科技研发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强化创新源头驱动力。 二、苏州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的具体举措体现了系统化改革路径。首先,重构行政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整合研发项目申报环节,实现全程无纸化操作,有效缩短创新周期。其次,加强创新资源协同供给,依托园区载体建设综合性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一站式支持,避免多头管理带来的低效问题。2020年启动的科创人才服务计划,为高技能人才简化落户与资质认证流程,进一步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些服务导向的变革,通过机制创新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创新主体,强化了全要素创新生态构建。 三、服务转型在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已显现显著成效。苏州通过强化市场导向服务机制,激活中小企业研发动能,培育出一批新兴科创企业。数字显示,创新创业园区孵化效率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大幅缩短。招商引资策略同步优化,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形成链式产业集群效应。在实践中,建立风险投资引导机制,由政府提供前期资金和政策背书,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前沿技术研发,加速了产业升级步伐。这些成果突显服务型政府赋能创新的核心价值,推动区域创新指数跃升。 四、聚焦招商引资,苏州将其作为创新服务的关键抓手。围绕科技企业入驻需求,打造定制化政策包,提供从用地支持到市场准入的全程服务网络。2021年推出的外资研发中心便利化举措,提升了国际资源引进效率,促成了多项重大科创项目落地。通过市场化运作园区招商平台,强化产城融合规划,确保创新项目快速达产见效。这种服务化招商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精度,还构建了开放协同的创新联盟,实现了从"引资"向"引智"的根本性转变。 五、未来苏州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向纵深。推进创新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强化政策供给的连续性与可预期性。面向长三角一体化,构建跨区域创新服务协作机制,破除行政壁垒,确保政策协同高效执行。在数字化支撑下,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提升创新服务的精准度与响应速度。同时,优化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制度创新稳中求进。这将持续释放全社会创新潜能,为打造世界级科创高地奠定制度根基。苏州的这一转变,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更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模式,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改革的生动实践。
2025-08-27
-
昆山电博会前沿科技盛宴激发招商引资新活力
2024年,第八届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暨智能自动化及机器人博览会在花桥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会汇聚了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的前沿成果,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创新展示,还搭建了高效的投资平台,旨在加速产业链升级和区域招商引资进程。通过创新产品发布和专业论坛交流,展会强力推动昆山经济发展,为全球市场注入新动力。 一、 展会现场亮点纷呈,多款创新产品亮相。一款智能机器人展示了先进的人机互动和智能家居控制能力,可识别环境并响应指令,为日常应用带来便利。另一款视力治疗设备被视为行业创新突破,旨在改善常见视力问题,该产品经多年研发并首次公开演示,适用于广泛年龄段,通过规范训练周期实现实用效果。同时,超级模拟器系统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飞机驾驶和赛车体验,提升专业训练真实性。这些展品体现了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的融合趋势,展示了实际应用潜力。 二、 展会规模持续扩大,涵盖智能电子、自动化设备等核心领域。昆山展区划分为多个主题区域,包括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创新主题,企业展位布置有序。行业知名企业如技术装备制造商参展,带来高精度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等产品,这些方案强调节能减排和效率优化,契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场组织方通过互动模式,鼓励观众深入了解技术细节,强化产业合作氛围。 三、 同期活动设置专业论坛环节,聚焦技术创新和市场趋势。行业领先者分享实践案例,探讨新兴领域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诸如数据驱动生产和智能供应链等议题。这些讨论激发企业思考转型路径,推动跨界融合创新,为昆山乃至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注入新思维。 四、 观众参与机制设计新颖,包括现场抽奖环节以提升展会趣味性。参与者有机会获取智能小家电等实用产品,增强互动体验。组织方确保活动规则简单易行,通过线上平台扩大覆盖范围,引导公众持续关注昆山电子产业动态,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影响面。 五、 展会综合效益显著推动昆山经济生态优化。作为重要招商引资窗口,它连接了研发方与投资者,加速本地产业链升级,例如吸引企业落地项目规划。整体而言,昆山电博会不仅提振区域制造实力,还巩固了全球创新枢纽地位。2024年活动将持续进行至7月14日,后续成果有望在产业生态中持续发酵。
2025-08-27
-
昆山高新智造升级 机器人产业高地加速崛起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昆山高新区通过优化政策体系与强化产学研协同,成功构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生态集群,区域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 一、顶层规划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全球智能制造发展前沿,昆山高新区前瞻性布局机器人产业链条。2014年起,昆山高新区联合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实施成果转化专项招标机制,聚焦机器人核心部件、精密装备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设立定向扶持通道。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模式,累计引导12家骨干企业承担省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撬动逾亿元财政资金投入,破解技术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瓶颈。 二、智能制造场景驱动技术迭代升级 以智慧工厂建设为应用载体,区域企业加速推进物联网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区内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功研发多模态机器人协同制造系统,实现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的毫秒级交互控制。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生产线达成设备状态实时监控、生产数据自主决策、工艺参数动态优化等智能管理,单位面积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60%以上。 三、创新生态激活产业增长动能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打造"研发-中试-量产"全周期服务平台。区域内建成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8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43个,促成重点企业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18项专属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30家,近三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 四、产业链协同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依托长三角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形成"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链主企业带动,集聚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供应商57家,培育智能检测装备、特种作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领军企业24家。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成功转化高精度力控技术、多机协作算法等79项专利成果,国产化替代率达73%。 五、空间载体优化拓展发展新格局 高标准建设机器人产业园,规划智能装备研发区、中试加速区、应用示范区三大功能区,配套建设国家级检测认证中心。园区推行"标准厂房+定制空间"供给模式,累计建成60万平方米专业化载体,入驻企业享受设备共享、人才公寓等八项精准服务。通过产业链招商引入国际机器人认证实验室等三大功能型平台,形成技术交易、成果评估、产业孵化服务闭环。 当前,昆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稳居全省前列。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总量突破300家,智能系统解决方案输出覆盖汽车制造、消费电子等九大领域。通过持续深化"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区域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跃迁。
2025-08-27
-
昆山聚力打造科创高地 赋能产业升级新动能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昆山市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通过重大项目建设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构建国家级产业科创中心。2023年以来,当地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超300亿元功率射频半导体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锚定世界科技前沿构建创新生态 2023年初,昆山市提出实施18项三年提升工程,明确以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核心目标。通过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当地建成功率射频半导体产业创新基地,该项目整合了研发、制造全产业链资源,推动传统电子信息技术向智能化跃迁。相关技术平台已吸引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效应。 二、四大高端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昆山市重点培育的光电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23年数据显示,四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35%,其中半导体产业年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通过建立产业研究院等载体,当地在氮化镓芯片、抗体药物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三、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创活力 借鉴自费开发区建设经验,昆山市2023年推出人才新政3.0版,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在行政审批领域推行"一业一证"改革,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周期缩短40%。科技创新券政策覆盖全市8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长三角资源联动提升辐射能级 作为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昆山市2023年与周边城市共建3个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在航空航天材料、工业软件等方向开展协同攻关,累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超200项。当地建立的离岸创新中心已导入国际先进技术17项,形成"全球研发-昆山转化"的创新模式。 当前,昆山市正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目标,通过"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人才高地"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4年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进一步强化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中的枢纽地位。
2025-08-27
-
常熟港岸电系统双碳行动领航绿色水运新标杆
常熟发电有限公司通过新码头船用岸电系统全面投用,显著提升港口绿色发展水平,此举不仅优化了当地招商投资环境,更强化了区域低碳产业竞争力,为绿色港口建设提供重要示范。 一、岸电系统实现全域覆盖的生态价值 常熟发电在新老码头同步运行高压变频岸电装置,取代船舶传统柴油发电机,从源头消除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经实测,单艘万吨级散货船靠泊期间可减少约1.2吨有害气体排放,降噪效果达20分贝以上。该系统兼容国际主流船舶受电标准,实现即插即用智能化管控。 二、绿色转型驱动经济效益双提升 企业通过负荷预测与分时电价策略,将船舶用电成本压缩超45%。老码头运营实践显示,岸电设备年均利用率超1800小时,累计减排量相当于种植3.8万棵乔木。新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供电容量提升至3.5MVA,可同时满足两艘5万吨级散货船作业需求。 三、标准化运维体系保障可靠运行 项目执行GB/T 25316《港口船舶岸电系统》技术规范,建立三级防护机制:设备层配置绝缘监测装置,操作层实施双人监护制度,管理层推行电子工作票系统。完成人员受电操作培训128学时,实现全流程26项操作指令标准化管理。 四、多维度环保措施协同增效 同步升级的抑尘系统实现“三联动”控制:输煤皮带运行状态感知、气象站粉尘预警、智能喷淋装置响应时间压缩至15秒。经第三方检测,码头作业区PM2.5浓度较改造前下降37%,优于JT/T 1075《港口粉尘控制要求》Ⅱ类标准。 五、绿色港口建设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该项目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工程》,通过岸电设施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常熟港、太仓港的船舶污染联防体系。数据显示,长江江苏段岸电使用率年增长达19%,为沿江城市群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航运解决方案。
2025-08-27
-
张家港经开区全面助力企业迈向行业小巨人高峰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杨舍镇)通过深化招商引资战略,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向行业“小巨人”目标迈进,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引入和孵化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链协同,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该区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引入多元化资本参与,设立专项基金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与规模化发展。园区提供政策扶持与资源共享机制,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加速产业化进程,有效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二、招商引资策略强调精准对接与协同效应,结合上海及长三角区域资本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园区举办多场产业对接会和投融资论坛,吸引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例如,搭建企业与投资机构合作桥梁,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通过股权融贷方式,解决发展瓶颈,实现从研发到市场的快速转化。 三、专项扶持措施涵盖全周期服务,包括搭建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引进机制。经开区联合高校院所推动产学研融合,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如“火炬计划”,并优先申报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称号。针对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孵化基地,提供减免税政策和基础设施配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突破技术瓶颈。 四、企业孵化成效显著,多领域涌现小巨人标杆案例。2006年,高新技术企业凭借特种纤维研发成果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在园区扶持下成长为行业领军,通过资本注入加速产业化布局。经开区推动类似案例在新能源等领域复制,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本地就业和出口增长。近年来,该区持续引入孵化项目,企业创新成果屡次入选国家级目录,为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五、未来经开区将加强政策迭代与国际合作,探索数字化赋能模式,如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依托上海金融资本联动,深化海外市场拓展渠道,巩固“小巨人”培育成果。园区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确保招商引资与可持续发展并行,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贡献样本力量。
2025-08-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